视觉文化研究导论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 0人 )
课程介绍

在高校,哲学系的学生需要学习自古希腊以来所有的理论,而学科学的学生则学习最前沿、最新的科学成果。为何?试想古希腊数学家与如今的小学生同坐解题,说不准前者要甘拜下风。科学,需要我们紧跟时代,了解更便捷的计算方式、更贴切的真理真相。而哲学,或者说文科,需要我们学习尽可能多的思考方式与思考角度,哲学的真理会在每一次思考中靠近我们,而非在某个终点。

因而,本课程重在方法论的指导,希望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维度。

视觉艺术中的绘画、摄影、戏剧、电影,乃至广告、行为艺术等都是我们探究的媒介。而视觉艺术所形成的多种文化现象、美学理念会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注明:以下大纲中的“视觉文本”是指——在该堂课中,我们主要使用的课堂素材。课程内容较繁杂,而课程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会以几个视觉文本作为核心研讨对象,进而引申与思考该章主题。

 

课程大纲:

第一章:艺术四种——

绘画·摄影·电影·戏剧

 

第二章:视觉主/客体——看被看

*视觉文本——

话剧:《暗恋·桃花源》赖声川

小说:《狂人日记》鲁迅

小说:《孔乙己》鲁迅

 

第三章:视觉时/空间——身体与语言

*视觉文本——

话剧与剧本:《等待戈多》四种(贝克特、孟京辉、林兆华、李然)

剧本:《车站》高行健

电影:《夜与雾》阿伦·雷乃

绘画:《格尔尼卡》《阿维农少女》《记忆的延续》

 

第四章:视觉显/隐性——女性与他者

*视觉文本——

电影:《时时刻刻》

小说:《达洛维夫人》伍尔夫

 

课程书单:

(对本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翻阅的书籍)

  • 中阶书籍:

《美学是什么》周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埃菲尔铁塔》罗兰·巴尔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观看之道》约翰·伯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阮义忠,三联书店,2006年。

《电影批评》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 高阶书籍:

《论摄影》苏珊·桑塔格,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明室》罗兰·巴尔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反对阐释》苏珊·桑塔格,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适合人群
  • 高一年级学生
  • 高二年级学生
  • 本次开课

    已结束

  • 开课:09月23日 00:00

    结束:01月09日 00:00

任课老师
最新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