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作家选讲

  
【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本课程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文学史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部分代表作家、作品。
2.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作品、感悟作品、评论作品,开拓阅读视野,提升鉴赏能力,能够把握文化现象并对其加以分析。更希望通过此门课程的开设,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当代文学,甚至成为未来当代文学的参与者、实践者。

【课程性质】
1. 拓展性
拓展性是针对具有一定阅读基础且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而言。本课程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会与学生既有的阅读形成重叠与盲区,是课外兴趣的延伸与拓展。
2. 研究性
研究形式针对学生学习而言。本课程将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文学史观,在大文化背景、文学史背景中客观地评价作家、评论文学现象。

【课程计划】
本课程共设十五讲,每讲安排一个学时,共十五学时,学习周期为一学期。
每一讲的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讲: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以后)的发展概况
第二讲:1985:“寻根”与“实验”
第三讲:先锋初现之苏童
第四讲:先锋初现之余华(上)
第五讲:先锋初现之余华(下)
第六讲:影片片断欣赏《活着》与讨论
第七讲:莫言和他的民间世界
第八讲:世纪之交的女性写作
第九讲:陈丹燕和她的转变
第十讲:无处不在的王安忆(上)
第十一讲:无处不在的王安忆(下)
第十二讲:影片片断欣赏《长恨歌》与讨论
第十三讲:当代文学中的影视改编现象
第十四讲:成长中的安妮宝贝
第十五讲:聚焦80后群体
第十六讲:开放的天宇:反观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以后)

【课程形式】
本课程的学习以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为主。
代表性作家(以小说作者为主)的选取主要由教师提供,也可参考学生阅读、研究需求,做相应增减。
涉及到一些学生了解较多、比较感兴趣的作家,可由学生组成小组作为主讲。
在学习过程中,将由以下一些方法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组合:
    1. 阅读、感知文本;
    2. 整合既有研究成果、提出自己见解;
    3. 交流彼此见解、完善观点。
阅读与感知是本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当代文学批评界对许多代表性作家已形成经典性评价,但依然强调要阅读文本,要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去构筑自己的观点。开设本课的目的不在于要学生得出某一种绝对正确的定论性“答案”,而是希望以此方式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文本的感知,对当代文学鲜活状态的了解,对既有文学创作实绩的审视与对文学(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的初步能力。

【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由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发言、小作业(1-2次),课程论文四部分构成。评价结果以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种等第表示。
评价的具体要素及步骤如下:
1 15-16次课中,最多允许两次缺席;
2. 课堂发言积极主动,有自己的见解;
3. 切实研读课程所需作品,尽量不照搬他人研究成果,如借鉴即有研究成果,应适当加以整合,并做出自己的点评;
4. 由老师和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评价,课程论文部分由老师评分,课堂发言与小作业由同学们共同评定;
5. 评价体系的四个部分满分各为100分,最后依据百分比折算后给出本课程的总评。
其中,课程论文占最后评分的40%,发言占最后评分的30%,小作业占最后评分的20%;出勤率占最后评定的10%

分类
人文
查看课程

课时列表

课程暂无相关课时